关于《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

来自:       发布时间:2022-01-11 08:46:30       浏览人次:2771

近日央行公布《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这充分反映了监管层对稳市场、稳主体,促发展、防风险的决心,同时就金融基本制度的出台广泛征集社会意见,也表明监管层实事求是和审慎的科学态度。关于意见稿内容,我们认真研读,其中【第十一条】“原则上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业务”【第二十七条】“违规跨省开展业务的处罚”我们认为:对业务属地化的经营限制,以及用“一刀切”的要求对融资租赁等7类其他金融组织进行统一模式的监管,这一监管思路和相应政策条款是不恰当的。

理由如下:

一、厘清监管目的和监管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促进地方金融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加强监管,规范行为;二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将二者混为一谈,会导致监管思路的混乱,应当明确监管的目的是防风险,促发展。为了监管而监管的思路是不妥当的。

“第二条【监管目标和原则】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应当坚持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并重,促进地方金融组织合法、稳健经营,避免干预地方金融组织自主经营和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维护属地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按照监管原则,要处理好监管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说就是要处理好“放、管、服”的行政边界。十九大报告已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明确了市场优先原则,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说明了这一政策的科学性。顺着这一思路,应该如此解读“放、管、服”原则:市场已经有效运转的,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应该“放”;市场缺位的,政府应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应该牢牢管住,管好;对于服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市场中的关键痛点,重点服务,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浪费宝贵的行政资源。

如何界定市场是否有效?从3个维度考量,一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创造社会增量;二是否有利于化解经济社会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三市场运行是否总体向好。面对能够满足这三方面条件的市场,政府就应该“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能把市场的个别现象界定为整体的不健康,因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反映,我们要全面地看,历史地看,围绕发展来看,不能求全责备地要求市场完美无缺。

二、我国金融现状

1)货币传导体系现状

如图,在我国货币传导体系中,第一层央行是总开关,直接对接银行。第二层是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是货币传导的主渠道,主要对接的是央企国企、城投平台、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市场主体。银行等主流之外,还有融资租赁等其他金融组织,它们承接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的资金,承担着直接对接中小微企业的使命。


目前对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实行“正面清单”式的管理思路,这是符合前述监管原则的,因为银行向社会揽储,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既无风险识别能力,也无抗风险能力,而且面广量大,因此政府应当行使市场缺位的代位权,实施重心上移的“正面清单”式的监管这是恰当的。

但正是由于监管重心上移而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银行产品的开发权和审批权集中在分行以上,这就导致支行没有产品开发自主权,不可能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

7类金融组织直接对接中小微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工具优势和专业灵活性来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多元融资需求,因此应该给予自由度和灵活性,实行分类管理。而且这些组织尤其是融资租赁企业,其资金来源于有实力的股东和主流金融机构,他们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实力,适应于市场有效前提下的“放”。因此,融资租赁等其他金融组织更适用于“负面清单”式的监管思路。

2)社会痛点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两大痛点:“脱实向虚”和“融资难融资贵”。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发挥以银行为代表的主流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培育融资租赁为代表的其他金融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市场辐射作用。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将资金活水流向实体企业,特别是打通流向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指出,我国中小微企业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70%以上的技术创新、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中小微企业在国家、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国家近年一直在加大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力度,但目前中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仍然十分有限,与其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这是融资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痛点。

打通我国融资体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发挥各类金融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优化直接对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滴灌”系统。以融资租赁为例,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它以设备等实物为标的物,从而保障了资金流向实体,同时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切中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的要害,实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和普惠价值。而且现行融资租赁的展业和风控是沿着产业链进行的,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具有7万亿的市场规模,扶持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微实体企业,是应该得到政策鼓励而大力发展,这就必须打破属地化的壁垒,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